陕西省老体协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
近日,陕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黄玮带领陕西省省老体协工作人员到凤县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大家一起参观了革命遗址,重温红色历史,感悟了共产党人伟大的革命精神。通过这次生动的红色教育活动,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牢记入党誓词,向革命先辈学习,弘扬革命精神,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全省七百多万老年人的健身事业,尽心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让健身路上“党旗更红”,为全运会圆满举办增添光彩!
文/丁涛
文/艾叶
十年前,我刚退休,以为可以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颐养天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忽然被查出患有轻微脑梗。身体患病,令我忧心不已,不仅忧心于自己的健康,还想着自己和爱人的父母尚在世,都是近九十的老人了,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到时谁来照顾他们?我暗暗下了决心,自己是一定不能倒下的。于是,我一边吃药,一边想着靠自己运动,来缓解症状。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爱人在公园散步,看到有人在打花棍,瞬间就被吸引住了,打花棍是一种手、眼、脚、脑都要用的运动,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的方式。打花棍也并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只要有一副花棍,随时随地都可以练起来。
到现在为止,我打花棍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之前有“三高”症状,现在已经完全丢掉了吃药,老同事和我开玩笑,说我七十岁的年龄看起来就像是五十岁一样。
最早记载的打花棍从商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最早是叫“打纣棍”,后来才发展为“打花棍”。传说人们将纣王比作纣棍,再用两根类似筷子的木棍击打周棍,借以惩罚纣王。
当初练习打花棍,只是觉得有些新奇,后来练着练着,感觉这项运动可以锻炼左右手的协调能力,有利于强健大脑,增强平衡能力。
打花棍的观赏性比较强,由于花棍被击打得在空中上下翻飞,许多人误以为是被细线牵引,也有人误以为是铁棍被磁铁吸引,其实就是一根普通的棍子,一般人如果不练上一年半载,很难把棍子从地上打得“飘”起来。
我对打花棍乐在其中,不仅自己练习打花棍,还对打花棍有兴趣的那些人进行免费教学,还获得了一个“公益教学者”的称号。
想要打好花棍,是有诀窍的,可以总结为以下的歌谣:
打花棍,有技巧;
从头起,一拃内;
双手杆,与肩宽;
挟棍头,靠一边;
左右挑,力向上;
离开地,要牢记;
一拃内,别着急。
所谓“一拃内”,是受力范围,无论是花棍、还是手杆,从头起用手量出一拃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受力范围。每次击打的受力点都不能出了这个受力范围。也就是花棍上第一条线附近,手杆上彩色条纹的区域。
“与肩宽”,是指左手杆与右手杆之间的距离,要与肩同宽或大于肩宽。“靠一边”,指花棍要向一边倾斜着,靠在左手杆上。花棍与地面夹角成45度左右。“力向上”,每一次挑花棍时,手杆的用力方向和运动方向一定要垂直向上,或手臂内侧斜上方。而不是左右方向。“别着急”,指左右手击打花棍的速度不要快。类似于军人走正步的频率。不怕慢、就怕快,慢一点更稳。
现在,我带了很多徒弟,不遗余力地对他们传授“打花棍”的技巧和文化,我常对徒弟说,打花棍,是趣味性、活动性、技巧性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健身运动,打花棍一点都不单调,可以单人、双人、多人之间进行,打出许多花样。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年龄较大的“打花棍爱好者”,须注意保护身体的各个关节部位,一定要进行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我希望将来更多的人能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运动,将流传了几千年的“打花棍”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文/马志谦
我参加过几次推手比赛,成绩有好有坏。通过这几次推手比赛,我认真地总结了一下,但凡成绩相对比较好的时候,往往是我体能最佳的时候,包括耐力、爆发力、反应的灵敏度等都处于最佳的状态。还有两次比赛,由于伤病的原因,我的身心不是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成绩不够理想。
传统推手中也有很多针对体能的专门练习。许多人本身的技术并不差,但要在比赛或者实战之中取得优势,体能因素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在赛场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推手运动员在比赛的时候,刚刚一两局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有的推手运动员一场比赛下来,脸色成了铁青色,呼呼喘气;有的推手运动员看着膀大腰圆的,实际上体能很差,凭的就是一股子力气,推手的要点几乎体现不出来。在如此体能状态下,推手运动员怎么会取得好成绩呢?
我的观点是在传统练习的基础上,如果再结合现代的训练方法加强体能训练,习练者将会如虎添翼,不仅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更利于实战。
我结合个人的一些经验,就推手结合现代的一些训练方法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1.耐力的训练
强大的心肺功能是所有运动的基础,推手运动员如何有效地进行锻炼呢?首选的训练方法是跑步,尤其是变速跑。先进行100米左右的快跑,然后是100米左右的慢跑,两者交替进行,对于心肺功能的提高是非常好的。或者每天匀速跑5000米,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有效地保持心肺功能,也可以保持体重不过快增长。有的人膝关节、腰椎等可能有伤病,这个时候,游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次可以游3000米左右。
2.爆发力的训练
在实战或推手比赛中,胜负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战机也是转瞬即逝。有机会出现了,推手运动员如果抓住这个机会,也许就能一击制胜,这时强大的爆发力就必不可少。训练爆发力,推手运动员可以选择杠铃,进行连续卧推、立推、杠铃蹲起+快速跑的训练,重量由轻到重,每组8到10次。到达力量的极限后再由重到轻,逐渐减量,每周2到3次。杠铃练习每组结束后,要结合原地高抬腿100次,然后冲刺跑50米,连续10组,这样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3.核心力量的训练
对于推手运动员来说,腰腹肌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在高强度的对抗之下,推手运动员如果要想动作不变形、做到位,没有核心力量的保障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核心力量的训练,采用负重平板支撑的训练方法效果不错。推手运动员可以选择重量合适的杠铃片,将杠铃片放到后背上,进行平板支撑训练,每次3分钟,每天练习3到5次。之后,再结合仰卧起坐练习,每组做50个,每次练习5组左右。这样训练,很快就会收到成效。
4.协调性、灵敏性的训练
推手运动员进行的手眼身法步的练习,和协调性、灵敏性的练习有诸多关系。跳绳、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项目,对于提升协调性和灵敏性非常有帮助。这些练习趣味性比较好,也不枯燥,因而更容易被接受。
5.训练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有始有终,方能成功。这些训练看似简单,只要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训练之前,要充分热身,避免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运动损伤。
每次训练结束后,都应该做充分的拉伸,一方面有助于快速恢复身体的疲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性。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有效地避免伤病的发生。尤其是各个关节处建议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拉伸。腰背部是容易出现劳损的部位,拉伸时须缓缓用力。
训练结束后要换下被汗水浸湿的衣服,以避免受风寒。训练结束后的营养要保持均衡,戒烟酒。
在训练结束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要适当减轻运动量。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只要坚持不懈,必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滑雪冠军郭丹丹的今与昔
文/静静
曾站在巅峰之上,也曾一步之差跌落,21岁时郭丹丹虽然退役离开了赛场,但直到现在,她仍未离开这片洁白的雪。
1998年长野冬奥会,18岁的郭丹丹正值巅峰,她要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意外突如其来,当时冬奥会规定每名参赛选手要先做一遍自己的动作,完成后才能取得正式的比赛资格。郭丹丹选用了B46,这是一个加720度转体的动作。没想到她摔了出去,两个脚踝都伤了,一个骨折,一个筋断了……
周围的人都劝她退赛。她坚定地摇了摇头,由于双脚已经肿胀,一旦脱下鞋子,就再也无法穿上。她拒绝了队医的治疗,紧了紧固定带,说:“不,我必须比赛!”其实,没有完成动作,按说她是不能参加正式比赛的,但组委会考虑到她是当时呼声非常高的滑雪名将,还是让她参加了,冬奥会比赛也史无前例地向后延迟了10分钟。郭丹丹说:“我滑了第七。比赛之后,我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站着走出赛场。我一定要站着出去,用担架抬出雪场不是我的作风,也不是中国人的作风。”
郭丹丹在奥运村的房间里度过了剩下的时间,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个冬奥会之旅。她说:“我和其他受伤的队员每天都在房间里,惟一的消遣就是在阳台上晒晒太阳,饭也是队友给带回来的,都没机会在奥运村逛一逛。”
这场意外毁掉的不仅是一场冬奥比赛。之后,郭丹丹每周都会做两次自己在训练比赛的梦,梦见动作做不出来,或者摔跤,摔得都怕了,滑雪不再快乐。2001年,她退役了。
揣着去河北张家口的车票,郭丹丹出发了。在塞北滑雪场,她从零开始做滑雪教练。游客们学习滑雪,郭丹丹学习如何教滑雪。她说:“开始只会自己滑,根本不知道怎么教别人。我交了很多朋友,也教了很多体验者,眼界开阔了不少,回想起以前甚至有恍若隔世的感觉。”慢慢地,她对滑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责任有了新的认知,“推广大众滑雪,与我当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那种成就感很不一样”。她希望更多的运动员参与到大众滑雪的推广中来。
2011年,郭丹丹成立了一支体育明星冠军滑雪队,由退役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组成。她表示,运动员退役后可能有段迷茫期,心理失控,不知道要做什么,自己对此深有感触,“我正好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这也是延续自己运动生涯的一种方式。我一开口,大家还是愿意支持的”。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郭丹丹的脚步走得越来越稳,她的身份也在改变:聚动力(北京)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冬奥宣讲团宣讲人、张家口市崇礼区人民政府特聘专家、张家口崇礼区滑雪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与冰雪的联系始终不变。
冠军是运动员的至高追求,但冠军并非终点,应该是一个更高的起点。冠军之后,还有无限的未来。
老人提高乒乓球技的秘诀
文/黄邮
退休前,我是机关一个部门领导,每天忙着开会、考察、调研,平时“坐”的时间多,就算出去开会,也是车接车送,久坐不动,感觉颈椎腰椎都硬成了石头。退休第一天,我就给自己设计好了运动项目:打乒乓球。
为什么要选择打乒乓球。我是有一番深刻思量的。
乒乓球台在几乎每个单位、每所学校都有,甚至很多人自己家客厅就备有这样的东西,台子可以收拢的,平时不占地,兴致来了,支上台子,酣畅淋漓地打上一阵,不亦乐乎。
乒乓球是一项十分适合中老年人的有氧运动。能提高头脑灵敏度。打球时一方面要出击上旋、下旋、侧旋、转和不转等战术球,又必须迅速识别来球的性质,并及时亮出相应的对应措施,需经常转动大脑,对预防大脑老化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打球时眼睛要始终跟着乒乓球的快慢、远近转动,这是一项很好的眼保健操,对预防中老年人眼神呆滞、老花眼等很有效。
打球能使腿脚更加灵便。练球时需脚步不停地移动,可以很有效地锻炼腿部,防止小腿过早衰老。
我很快就成了小区乒乓球台的“忠实粉丝”,用我老伴的话说:“现在见你比以前上班还积极,不是在打乒乓球,就是在去往打球的路上,再不然,人坐在家中,心里也琢磨着打球的技巧。”知我者,莫过于老伴,我就算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神思也在游四方,想着如何将乒乓球的球技提高,更上一层楼。
毛主席说得好,“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这样不断琢磨,还真的总结了一些打球的“窍门”。
乒乓球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是把双刃剑,控制、练习得好有益健康,反之也可影响甚至损伤身体,因此在练习时必须趋利避害,把损伤程度降至最低。比如,打球的场地不能太滑,如果刚下过雨,地面还湿着,先不要运动。提前准备一双专业的球鞋,预防滑倒。老人运动千万不能逞强,一旦出现腰椎间盘突出,要停止训练和打球,。
乒乓球分为直拍握法与横拍握法。两种方式各有优势,主要是看什么情况。握拍的力度不要过度,太用力握拍会影响发挥,而太松会影响准确度。在球拍的正面,拇指第一关节和食指第二关节扣住拍柄两侧,呈钳状,距离适中,拍柄压住虎口。手掌握住球拍手把部位,用虎口贴住球拍的根部,中指、无名指小指三只手指弯曲握住手球把,食指则自然伸直在球拍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握拍方式很重要。
发球时,球应放在不执拍的手掌上,手掌张开和伸平。球应是静止的,在发球方的端线之后和比赛合面的水平面之上。发球员须用手把球几乎垂直地向上抛起,不得使球旋转,并使球在离开不执拍手的手掌之后上升不少于16厘米。当球从抛起的最高点下降时,发球员方可击球,使球首先触及本方台区,然后越过或绕过球网装置,再触及接发球员的台区。在双打中,球应先后触及发球员和接发球员的右半区。
掌握了这些小技巧,并辅以实地操练,认真总结,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掌握打乒乓球的秘诀,享受这项运动的至高快乐。
文/李智
如今有些中老年朋友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太极、散步等运动方式,而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长跑甚至马拉松的行列中。但对于中老年朋友来说,最常见的引起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原因,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供氧不足。
由于中老年朋友常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因此血管内贮存了许多“垃圾”,这些垃圾逐渐堆积,引起了血管的狭窄,而在高强度运动时,心肌细胞需要比往常更多的供氧以正常运作。此时这些“瘦弱”的血管无法满足“饥渴”的心肌细胞,心肌细胞挨着饿无法工作,就可能出现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后果。
对于這类冠心病患者,建议在运动之前,先完善一下冠状动脉检查。检查方法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以筛查有无心血管问题。
如果没有发现心血管相关问题,建议再完善一种全方位的运动评估——心肺运动试验。心肺运动试验就是通过呼吸气体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等技术,实时监测在运动状态下的心肺储备功能。医生会根据相关指标全面衡量您的心肺功能,并根据测试结果为您推荐“运动处方”。
综上所述,要想预防运动相关猝死,一定要注意在运动前完善相关检查和评估工作,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及时规避高风险的运动,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有的放矢地进行锻炼
社区里的领操爷爷
文/于震
每天上午8时至9时,位于西安市建西街省体育局家属院内的小广场上,都会有一些中老年人在认真练操,这已然成为小区一项固定的日常活动。这支队伍的带领者正是今年82岁的张志忠,他已坚持晨起练操近10年。
说起初衷,张志忠告诉笔者,当初是为了帮患有严重哮喘的老伴恢复身体。“老伴以前有哮喘,严重到无法躺着入睡,一个月要去好几次医院。”后来他了解到运动对老年人身体的益处后,就购买相关的书籍和上网学习,2012年开始,他和老伴在小区广场上开始练习养生操,坚持练操两个多月后,老伴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居民主动加入到了练操队伍中,一直坚持到现在。”
每天坚持带动邻居练操
迎着清晨的阳光,伴随着音箱播放着古风乐曲,他们调整呼吸,缓而有力地做着各式动作。不时路过的居民会放下手中的袋子,加入练习队伍。张志忠站在最后一排,看到有动作不标准的,就会上前指导。张志忠说,这些如同太极拳的养生操,实际上名为“导引养生功”,其中分为“八段锦”“五禽戏”等不同章节,共18套,旨在让老年人强身健体,提高精气神。
73岁的魏瑞琴曾是陕西省田径队队员,1974年曾以12秒00的成绩打破省女子100米田径短跑记录,并将这一记录保持了十余年之久。魏瑞琴说,随着年龄增长,年轻时运动留下的伤病导致膝盖问题越来越严重,上楼梯成了难事,“2012年,看见张志忠在练操,我感兴趣也就加入其中。”魏瑞琴说,下雨天他们就站在屋檐下练操,经过多年来的坚持,她腿脚恢复了很多,往日里也很少感冒生病。
1959年曾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
练操结束后,张志忠老人展示了一件“老古董”——一个身份证大小、已经泛黄的“运动员证”,正面注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及运动员编号,背面分别印有“队别陕西摩托艇队”“姓名张志忠”……
这个充满历史感的证件是张志忠老人一生的骄傲。他回忆,1957年他正读高中,因身体素质出众,被省体育局招选为运动员,1958年7月正式加入陕西省水上摩托艇队,并前往青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训练,“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们训练在青岛,冬季大海不会结冰,艰苦的训练泡在大海里,时常冻得发抖,甚至会出现翻船掉海的情况。”张志忠说,功夫不负有心人,1959年9月21日,19岁的他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并在18支队伍参赛的水上摩托艇比赛团体赛中取得了第七名的成绩。
张志忠感慨,1959年10月,作为运动员的他还前往北京参加了国庆盛典,白驹过隙,转眼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就要来临了,“全运盛会能够开到陕西家门口,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张志忠说,他们这一些老运动员更要锻炼好身体,迎接十四运会的到来。
退休后的“羽球生活”
文/金深
在湖南中老年羽毛球业余赛的赛场上,总是能遇到这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蔡雄。谈起热爱的羽毛球,他有点惋惜地说:“像我们这个年龄,小时候根本就没有羽毛球馆,十几岁左右一直是在马路边上打球。工作后,虽然偶尔代表单位打比赛,但是参加单位的比赛,只是逢比赛时提前练球,比赛一结束就没时间打了,所以这个爱好一搁置就是二十几年。”
退休后,蔡雄家附近开了一家羽毛球馆,再次点燃了他对羽毛球的兴趣。只要有空,他就去球馆看别人打球,越看手越痒,忍不住加入其中。看到很多人打球的水平还不如自己,蔡雄更是找回了打羽毛球的信心。就这样,他越打越上瘾,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到底到了怎样一个不可收的程度呢?蔡雄经常一天打三场球,隔一天不打球,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问到蔡雄再次选择羽毛球运动的原因,他说:“最主要的还是第一次比赛就拿到了名次,信心大增。还能在比赛中认识到全国各地的球友,感觉很高兴。在那之后,只要有时间,有合适自己年龄段的比赛,我都会参赛。”
羽杰俱乐部有个专门的教练团队和青少年培训中心,先后400多名羽毛球爱好者参与培训。现在蔡雄在这里办起了培训班,几乎每天都泡在羽毛球场上。日子一长,妻子难免有些不高兴,抱怨说:“你干脆住在羽毛球馆算了!”“狠”话是说出来了,可如果没有家人的支持,蔡雄又怎能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扑在球场上呢?
回顾过去,不管是自己参赛还是组织比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蔡雄表示:“有失败也有喜悦,从失败中找出原因,我们一起努力,迎接下一次。”
文/博强
芬兰罗瓦涅米,这座城市有很多头衔。比如,圣诞老人的故乡——据说圣诞老人每年就是从这里出发,坐上驯鹿雪橇去给孩子们发礼物。这里唯一的人造景点圣诞老人村,也因此常年客流不断。
又比如,北极圈里的唯一“大都市”——这里是拉普兰省省会,6万人口,足以傲视茫茫雪原。当地的麦当劳一直雄踞“地球最北”,直到不久前才被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超过,成为“地球第二北”。
方位感带来存在感。在罗瓦涅米人的生活中,北方冰原里,“雪”大概是存在感最深的基因。每年雪季220多天,雪意味着记忆,雪带来了生活。
在罗瓦涅米博物馆里,有当地运动员参加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纪念品,那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出现在冬奥赛场上。罗瓦涅米人的滑雪传统远不止于此。这里的正规滑雪俱乐部可以追溯到1936年,从那时起到现在,当地走出的雪上项目运动员在世锦赛和冬奥会中赢得过16块金牌、20块银牌和12块铜牌,这还不包括他们的青年选手在相应年龄段世界比赛中的战绩。考虑到罗瓦涅米的人口基数,这样的投入产出比简直称得上是奖牌机器了。
但罗瓦涅米人不会用奖牌去理解雪的价值,奖牌只是生活与爱好的副产品。每年10月,当雪花开始飘洒的时候,意味着当地人擦拭雪板,踏上雪道。实际上,每到冬天,整座罗瓦涅米就是一个巨大的滑雪场。道路两侧的行人道被积雪覆盖,用来滑雪再合适不过。穿过城市的凯米河边,还有铺展开的雪道,随时可以运动起来。当然,当凯米河被冻结实了以后,溜冰同样是当地人的热门选项。
如果问罗瓦涅米人为什么喜欢滑雪,大概不会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喜欢,还需要为什么吗?都灵冬奥会女子高山滑雪奖牌获得者芮妮来自罗瓦涅米,她觉得滑雪是罗瓦涅米人与生俱来的记忆。在漫长的冬季里,一家人一起去滑雪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方式。2019年12月初,中芬冬季运动年闭幕式在罗瓦涅米举行。闭幕式上,罗瓦涅米一家三口蹬着雪板滑进场内,就是原生态的展现。芬兰科学与文化部长汉娜·科索宁也曾是一位滑雪运动员,在被问及对中国开展冰雪运动有何建议时,青少年是她最强调的内容。在学校里开设冰雪运动课,在社区里组织冰雪运动俱乐部,只要让足够多的孩子喜欢上冰雪运动,就不用担心日后发展的规模和高度。这也是不过500万人口的芬兰能够成为冰雪运动强国的“秘诀”。
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也许就是生活中总要有点寄托。漫长的冬季伴着漫长的黑夜,每年12月,罗瓦涅米的日出时间在10点左右,午后两点又落山了。到了冬至时节,极夜现象还将降临。
漫漫长夜,何以解忧,运动是芬兰人生活的标配。一项调查显示,选择“在大自然中锻炼”的芬兰人达到48%,仅次于56%的读书选项。亦动亦静,都是生活的乐趣。从冰球到越野滑雪、冬季两项(越野滑雪和射击),从田径到赛车,都是芬兰人的运动热门。有人说,北欧的天气造就了芬兰人亦冷亦热的性格,所以他们适合在充满速度感的运动中保持一份冷静,比如冬季两项,比如赛车。
2019年,芬兰人最骄傲的国家记忆是再次夺得男子冰球世锦赛冠军。虽然队中仅有两位NHL(北美冰球联赛)现役球员,却一路淘汰了俄罗斯、加拿大等拥有NHL豪华阵容的队伍,最终第三次登上世界之巅。在赫尔辛基,著名的芬兰小丑冰球队现在正角逐KHL(大陆冰球联赛)。开赛前,兜售俱乐部刊物的孩子们身穿小丑队队服,在场馆里三三两两地游荡。芬兰浴(我国谓之蒸桑拿)是芬兰人的另一项“国宝级”活动,500万人口有300多万间桑拿房。在小丑队的体育馆里,居然也有两个桑拿包厢。蒸着桑拿看冰球,也许就是芬兰人顶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