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朝益
201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观礼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看着面前雄赳赳气昂昂的分列式和热情洋溢的游行群众,热泪盈眶……这位老人就是有着“乒乓使者”之称的著名乒乓球教练王大勇。
1963年,王大勇获得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第一名,是当时中国乒坛的名将。1973年,王大勇作为第一批乒乓球援外工作人员被派往索马里,工作开展得非常好,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喜欢乒乓球、练习乒乓球。而随着时任总统“千金”对乒乓球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这项运动在索马里更是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1979年,王大勇被派往智利工作,一举帮助智利队在南美洲锦标赛上勇夺三冠。当地媒体称赞王大勇:“中国教练把智利的乒乓球运动向前推动了10年。”1983年,王大勇来到了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第三次做援外教练。这一次,王教练依然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当地报纸几乎每周都有他的消息。由于多次援外任教,帮助很多国家的乒乓球运动走向成熟和繁荣,王大勇教练人气很高。“奥运会或者国际比赛的时候,我根本不敢去食堂吃饭。一进食堂,就有好多国家的运动员、教练员热情地喊我,又唱又跳,高兴得不得了,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
1989年,王大勇受邀担任比利时乒乓球国家队主教练。比利时乒乓球队的塞弗兄弟俩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小塞弗在1993年到1994年连续排名世界第一,几乎横扫世界乒坛,被当成了比利时的民族英雄。他和王大勇总教练在1994年双双被评为比利时的风云人物。第4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结束后,比利时国王特意在布鲁塞尔皇宫接见了王大勇,称赞他为推动比利时的乒乓球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前驻比利时大使章启月曾称赞王大勇,“为中比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是我们的民间大使。”现任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也非常肯定王大勇不遗余力地用体育文化交流,增进中比友谊的一系列贡献,并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一些居心叵测的西方媒体渲染不友好论调。王教练回忆:“塞弗有一天跑来问我,媒体问我一些尖锐的问题,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我应该怎么说?我告诉他,你不用问我呀,你自己去过中国十几次啦,你亲眼见证了中国的变化。中国队如何、中国的经济、街上的人们、组织比赛的能力,你只要把你看见的如实说出来就可以了。”后来,塞弗的话被无数西方媒体引述:“我相信,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将会是最成功的!”
王大勇是一个特别细心且有耐心的人,与许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西方教练不同,王大勇对待他的队员,在球场上是教练,在生活上是朋友,甚至是家长。王教练说:“领导一个队伍,要尽量让每个人都感到喜悦。看见你,队员就有力量。”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刚开始的时候,队员并不赞同王教练“大家长”式的管理方法。王教练队中有一个年轻运动员,经常和当地“黑社会”分子混在一起,心思根本沒有放在训练上,球技也在短时间内有了大幅度下降。王教练委婉地提醒过他几次,可他并没有当回事儿。终于,在锦标赛准备会上,面对队员一次次的敷衍和心不在焉,王教练爆发了。他告诉我:“我当时实在是憋不住了。我对那个小伙子说,我告诉你,等着你的就是监狱!你不能再跟那个朋友来往了。”听了王教练这顿毫不客气的训斥,那位队员当时就开始闹别扭了,擅自回了房间。他还跟队友抱怨:“就连我爸妈都不敢说一句,他凭什么教训我!”可是,在王大勇看来,对咱们中国人来说,作为教练和师长,不能看着自己的队员一步步堕落下去,却不闻不问。一个月后,这位队员哭着回来找王教练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终于亲眼“见识”到了“那个世界”的残酷和冷血,并发誓说,以后一定听教练的话,好好练球,认真打比赛。
王教练说,他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多和运动员们聊天,倾听他们的烦恼。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其他方面的不如意,运动员都愿意和“王先生”说说。因为王教练经常能从有别于西方人的角度,给他们带来一些启发。王教练说:“让孩子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训练和比赛,自然能出成绩。”王教练表示,他并不希望这些孩子能回报自己,他只是喜欢用一个中国教练温暖的、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做一个好的乒乓球教练。
作为“乒乓球民间大使”,王大勇教练在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外国友人,其间也发生过一些让人或啼笑皆非或感动不已的故事。
80年代末王大勇负责国际训练时,接待过一名叫迈克的美国人,至今让他记忆深刻。当时,王大勇负责从专业训练到生活起居,全面照顾迈克。王教练回忆,当时给迈克安排的酒店条件很好,什么都不缺。但迈克却说,中国的食物都有毒。他带了一本美国出版的有关农业的书,上面写道,中国除了大米和蘑菇,别的都不合格,都不能吃。王教练有点着急,什么都不吃,体力跟不上,怎么练球呀?迈克告诉王教练,听说中国有肯德基,想吃那个。无奈之下,王大勇只好带着这位外国朋友去肯德基,点了一份套餐。吃完回到酒店,王教练告诉迈克:“肯德基我不能天天带你去,还有好多别的运动员,怎么办?你要是只愿意吃这个,你就自己去。我们条件差,没有专用汽车,你得自己坐公共汽车。”坚持了几天,这位美国来的迈克也坚持不住了。王教练告诉我:“他看咱们运动员都吃食堂,饭菜挺香的,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又很开心,慢慢地也就不挑食,和我们一起吃了。”一段时间后,大家都混熟了,迈克和王教练聊天时说:“我从美国带来很多书,可我发现书上说的都是错的。中国菜挺好吃的,看你们身体也都挺健康,我也没因为吃你们的饭生病。”王教练笑着说:“当然喽,你自己亲眼所见、亲身体会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有一年,一位12岁的英国小男孩汤姆,为了磨炼球技、获得冠军,只身来到中国参加训练。虽然这已经是小汤姆第二次来中国了,但上次是和家人一起住在训练基地的,所以这次汤姆觉得特别孤单害怕。王教练回忆道:“孩子还小,刚到训练基地就因为想家开始哭,闹着要回家。我一直哄着他,晚上还跟他一块儿住。哄了一个礼拜,他才安下心来,彻底不想走了。”王教练刚松了口气,没想到有一天半夜孩子生病了,还是重病。王大勇和基地的同事们赶紧找车,带汤姆到305医院看病。医院很重视,院长、专家连夜会诊,决定马上给孩子动手术。手术需要监护人签字,但汤姆只身在中国,家长无法及时赶来。于是,王大勇毅然站出来,为小汤姆的手术签字。这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幸的是,手术特别成功,小汤姆术后恢复得也很好。孩子的爸妈得知情况后赶到中国,看见恢复生气的儿子,激动地对王教练说,世上没有比中国更善良、更友好的国家了……直到现在,汤姆一家还与王大勇保持着很好的关系,经常互相问候。
王大勇教练告诉我,作为中华儿女,他一直把传播中华文化,为体育文化的交流作贡献,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让他欣慰的是,现在,外国朋友越来越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深厚以及多元化,这也让他更加有信心!
2021年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推广展示大联动(咸阳分会场)活动
近日,“2021年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健身推广展示大联动(咸阳分会场)活动”在咸阳市体育馆举行,来自咸阳太极拳协会的成员们汇聚一堂,大家身着太极服装,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中舒展身体,动作轻盈,刚柔相济,于动静之中诠释太极魅力,行云流水般的表演令人赞叹。(咸阳市老体协)
文/葛兰
我和八段锦结缘,看起来是因为一次意外摔倒,实际在这之前,身体已经敲响了警钟。
当年我从部队专业,回家乡公安系统工作,因为工作任务繁重,又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身体变得越来越差。以前躺在床上,不到三分钟就沉入梦乡,现在辗转反侧,绵羊都数到几千只了,两只眼睛还瞪得像铜铃。在单位的年度体检中,我还查出血压偏高,我吃了一惊,心想身板儿怎么就坏成这样了?
我也曾经想过锻炼身体的,但不管打球、游泳还是跑步,没试几次都减了兴趣,变得更加不爱动弹,下班回来就窝在沙发里看电视。快要退休的那年冬天,忽然遇到一件小事,下雪天路滑,摔了一个屁股墩儿,脊椎受到猛烈的撞击,当时躺在地上半天没缓过劲。同事赶紧送我去当地乡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并无大碍,回家躺一段时间就好了。我也没放在心上,觉得就是不小心摔一跤嘛。
真正发病,是在退休两三年以后的事。忽然就觉得全身酸麻胀痛得不行了,翻身都像万刺狠扎。那时我心里沮丧得不行,觉得自己是废人了,能吃的药都吃了,能找的良医都找了,还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以前的战友,军医老吕来我住的城市旅游,他专程来看望我,详细为我检查,又看了所有病历后,经他诊断,是“坐骨神经移位压迫所致”,于是为我按摩穴位。老吕因为是带老伴旅游,只在我们这里呆了一个多星期,但这一星期的治疗,却让我可以翻身了,我特别激动,心想自己终于有救了。老吕和我说,现在症状有所减轻,但并未完全痊愈,他建议我可以尝试练习八段锦。
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八段锦,老吕又要赶往下一个旅游地,没空留下教我,我便去书店购买相关书籍,废寝忘食地学习起来。原来,八段锦是最古老的健身操之一,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简单说来,它是用来调理脏腑气血、恢复代谢功能、让人强身健体的体操,共分八段动作,所以称为“八段锦”。
八段锦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节省时间,作用极其显著,男女皆可,老少皆宜,非常方便。我渐渐走进了八段锦的世界,一边在脑子里琢磨,一边实际练习,刚开始特别笨拙,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个人悟道,并且去公园虚心请教八段锦的资深玩家,我也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八段锦练习技巧”,愿和大家一同分享。
刚开始,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两臂徐徐分别自左右身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极力向上托,使两臂充分伸展,不可紧张,恰似伸懒腰状。同时缓缓抬头上观,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态,此时缓缓吸气。翻转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时,随落随翻转掌心再朝上,微低头,眼随手运。同进配以缓缓呼气。这里要强调的,是并步站立,处于平行状,千万不要站成军姿状,身体要学会放松,呼吸放慢。
接着两脚平行开立,略宽于肩,成马步站式。上体正直,两臂平屈于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手握成拳,食指与拇指呈八字形撑开,左手缓缓向左平推,左臂展直,同时右臂屈肘向右拉回,右拳停于右肋前,拳心朝上,如拉弓状。这里要强调的是脚尖朝前,切勿出现内八字、外八字。
左手自身前成竖掌向上高举,继而翻掌上撑,指尖向右,同时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左手俯掌在身前下落,同时引气血下行,全身随之放松,恢复自然站立。在这个过程中,视线要平平地看向前方。在动作时,眼睛不要东张西望。
我练习八段锦,最深的感触,是起式时要做到头往上顶,下颚微收,舌尖抵住上颚,双唇轻轻闭合,沉肩坠肘,胸部宽舒,腹部松沉,呼吸徐缓,气沉丹田。
前后花了半年时间,我基本学会了整套八段锦的要领,因为我持之以恒地勤奋练习,身体腿脚都利索了不少。以前连翻身都困难,现在能稳稳地上五层楼!现在去医院做全面体检,血压指标完全正常,八段锦真是我的老年法宝,让我身康体健啊!
碧波中,做一条快乐游泳的鱼
文/花拉拉
学习游泳那年,我59岁。61岁的姐姐是我的游泳老师。
说来也是有趣!年轻时我喜欢登山,姐姐喜欢戏水。我迷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宽广和豪迈,在春天看山桃怒放,在秋天看红叶满山。而姐姐则选择游泳,隔三差五就在游泳馆的碧波里畅游一番。
因为长期坚持运动,我和姐姐的身体都很好,直到退休2年后,我在一次登山中感受了膝盖的“抗议”,那是一股钻心的疼痛。去医院检查,医生明确告知我膝盖损伤得厉害,以后不可以再登山了,要选择膝盖可以承受的运动。
作为一名体育爱好者,休养一段时间后,我又试了很多运动方式,但都因为膝盖的问题,没有长久地坚持下来。
找不到一项合适的运动,我的身体开始变得柔弱起来。天一冷就感冒,受点热就中暑,我的心情变得很沮丧。姐姐无意中发现了我的问题,建议我学习游泳。
其实,一开始我的心里是抵触的。做了几十年的“旱鸭子”,现在学游泳是不是有点晚?姐姐却对我充满了信心。在她的鼓励下,尤其知道游泳对膝盖的损伤非常低之后,我准备试一试。
置备好泳衣、泳镜之类的行头,我开始向姐姐学习最易学的蛙泳。
姐姐先给我示范了一遍,不得不说她虽是花甲之年,但进入水中时却异常飒爽矫健。她动作优雅熟练,不急不缓,像一只惬意游泳的青蛙。
受到了激励,我开始好好练习起来。我发现游泳这个水中运动竟是在岸上学习的。姐姐一有空就来我家教我蛙泳的动作。而我的练习场地,不是在泳池里,而是在被我收起来很久的瑜伽垫上。
我们先站着练习手臂上的动作,再趴下来练腿部的动作,姐姐教得一丝不苟,稍微不对就要让我重做。这让我想起少女时代,大我两岁的姐姐是常做我的小老师的,有时教数学,有时教体操……而在各自为家庭和工作忙碌的这些年,我们却像两条平行的轨道,很久没这么亲近了。我的心里暖暖的,珍惜起学游泳的时间来。
这样学习了大半个月,姐姐满意地带我下水“实战”。我的心怦怦打鼓,毕竟之前的练习只是“纸上谈兵”。没想到下水游了几下,我就没那么害怕了,因为我发现我只是换气没有学会,其他动作只是适应和协调的问题,多练几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针对换气的问题,我用家里的脸盆接满水,把脸“埋”在水里做了很多次练习。姐姐又在泳池里亲自指导了几次,我终于学会了游泳。
第一次从泳池的一头儿游到另一头儿时,看到姐姐为我竖起大拇指,我心里别提多自豪了!我彻底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膝盖的病痛,只感觉像一条快乐游泳的鱼享受着这一汪碧波,自由自在。
如今我和姐姐每周都相约游三次泳。为了体能考虑,最开始我每次只能循序渐进地游15到20分钟,现在也逐渐和姐姐一样加到40分钟了。
我爱上了游泳,我的身体越来越好,膝盖也不那么疼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会蛙泳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自信心,而且让我惊喜的是:和姐姐一起游泳,让年近花甲的我找回了童年里姐妹相依的那份依赖和亲密。
文/王裳
如果每天都进行高强度运动,真的会让我们身体更加健康吗?这可不一定,高强度运动有这几个坏处:
文/黄霞
头撞树、甩鞭子,或者一群人围在一起仰天长“笑”……一些中老年朋友的健身“野路子”视频频繁登上网络热搜。这些“野路子”让人看得不明所以,被网友们戏称好搞笑。更有专家指出:这些方法不但不科学,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如果一味进行强力进行,还可能导致本身的疾病加重,甚至诱发其他意外。
快乐门球,健康人生
文/绕民
前几天,和几个比我还小的老姐妹一起乘公交车,她们人人都得到了礼让,唯独我从头站到尾。同行的老姐妹打趣我说:谁让你看上去像是中年人?
这样的评价让我心里美滋滋的,我已经65岁了。刚退休时,我看上去可比现在憔悴衰老多了,隔三差五让儿子请假陪我去医院看病。邻居老太惊叹道:“你老是病恹恹的,让你儿耽误工作来陪你看病,这样也不好啊。”这话像是冷水淋在头上,让我清醒:难道以后都要这么衰弱地过完“残年”?
在老伴的带动下,我开始跟着他一起去练习打门球。老伴其实也是新手,只比我早入门不到一个月时间,很多运动规则,我俩都是在练习中一点点学习并掌握的。
打门球的基本活动是瞄准、击球、拾球和到位。在活动中伴随着快步走或慢跑,可以使全身的运动器官,特别是手、臂、腰、腿、脚以及视力、听力、内脏和神经系统都得到锻炼。另外对体质强弱没有要求,挥杆击球强度小,节奏从容,不会过度疲劳,既安全又适度。
门球运动虽属于低能量的运动项目,但它的过程好像是双方在对弈,每一步都有很深的战术战略目标,除要有一定的基本功外,还要时刻动脑筋,随时注意球场上的变化,不断思考着球的去向和目标,场上双方你来我往,趣味无穷。
经常打门球可以增强老年人的协作意识。比赛中最重要的就是协作,队员与队员之间,队员与教练之间是紧密配合的整体,“合之则成”,“分之则毁”,这不,因为“夫妻成球友”,搭档练习一段时间后,我和老伴的感情越来越好了。
我之前并不知道,锻炼也是会上瘾的,有了门球的陪伴,日子过得格外快乐,一晃眼,已经快十年了,我也总结了一些关于门球运动的技巧。
在我看来,如何把击球做好,可以根据下面五个字来做。
撤槌“慢”:在门球的时候,撤槌一定要“慢”。当你将前面的各项动作完成之后,开始用撤槌后撤瞄准的时候,这个动作一定要慢,不然中心偏离,准确率就会大大降低。此时,你的身体一定要站稳,固定在一个正确的姿势中,同时,球杆一定要平稳。撤球槌要有一个准确的距离,应该根据自球和目标球的距离来调整后撤的距离,一般按照百分之一的标准来后撤,比如自球距离目标球3米远,就后撤3厘米,加上原来球槌到自球5厘米的距离,总计应该后撤8厘米。
出槌“柔”:当后撤距离后,下一步是向前挥杆,这就是出槌,这个过程一定要柔才行,先柔柔向前,先慢后快,再顺势加速。注意姿势不要改变,同时大臂一定要自然放松贴紧两肋,屏住呼吸,直至球槌撞击到自球为止。
击点“正”:出槌后击中自球的点一定要正,只有瞄准中心点才不会出现偏差,而这时候你要看的是自球而不是目标球。
摆幅“准”:击球的时候有一个摆幅,这个摆幅一定要准。只有摆幅做到准确无误,才不会影响击球质量。
收杆“稳”:收杆是最后动作,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实则相当重要。既不可过高挥舞,也不能过低骤停,只有恰到好处,才会让你的动作看起来潇洒大方。
现在,我和老伴每天都坚持打上两个小时的门球,相当于慢走4至5公里的路程,一周下来总计是30多公里。经过这十几年“与门球结缘”,我的肠胃功能正常了,脸色都红润不少,怪不得老姐妹笑我“看起来显小”。要我说,身体好了,拥有健康体质,享受快乐生活,不给儿女添负担,也是咱老年人在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了。
林沫,足球是一生的事业
文/刘西
绿茵场上展露头角
1978年,时任陕西男子足球队领队的宋学仁来到宝鸡体校选拔队员,18岁的林沫有幸被选中,正式成为陕西省青年男子足球队的一员。此后43年,林沫从未离开过一线,相继以运动员、教练员、领队的身份出现在绿茵场上。
在陕西省青年男子足球队,尽管林沫身体素质和对抗能力在队里并不拔尖,却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他打边后卫,脚下技术细腻,以“小、快、灵”见长。那个时代的陕西青年队也是足坛的一支劲旅,林沫稳扎稳打,潜心训练,迅速成长为球队的主力。
“当时能进省队的队员,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个人水平都不错,你只有不断进步才能留下来。”1983年、1987年,林沫以运动员的身份连续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运会,在全国赛场上崭露头角。在林沫的记忆中,每一届全运会打得都很艰苦。“尤其是五运会预赛,那是我第一次参加全运会,我们的预赛对手是上海、辽宁等强队,压力很大,而且福州赛区大多打的是雨球,我们北方球队打雨球的经验很少。每场比赛踢完大腿都被沙子磨烂,有队员下场才知道骨折了。当时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出线。”最终第五届上海全运会足球预赛经过七轮激烈角逐,于1983年3月25日结束。参加福州赛区比赛的八一队、上海队和陕西队分获前三名,同时取得进军上海参加决赛的资格,陕西队最终在五运会上获得第九名。
转型足球教练
1993年七运会后,陕西队解散,林沫退役,转型成为陕西女足的教练员。
陕西女足历史悠久,是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支女子足球队。她们战绩辉煌,在国内各级赛事多次捧杯,为国家队输送了孙翠环、张珰珰等多名优秀运动员。从1979年建队以来,陕西女足走过辉煌,也踏过低谷。而林沫就是在低谷时接手了陕西女足,当时的陕西女足面临着严重的人员不足和经费短缺等问题,全队只有12个队员,可谓如履薄冰。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1994年底,林沫担起主教练的担子,开始着手选材,组建一支全新的女足班底。
1995年,林沫来到山东济宁体校选材,他慧眼识珠,将刘华娜和高雪花等七人选入陕西女足。在担任陕西女足主教练的六年里,林沫特别注重队员基本功的训练。他要求刘华娜在日常训练后多跑十圈,控制体重,培养耐力。
在林沫的悉心培养下,刘华娜凭借出色实力和硬朗作风入选国家队,随中国队夺得2003年亚锦赛亚军、世界杯第六名、2004年奥预赛冠军、2005年东亚锦标赛第四名,成为继高红之后又一个陕西女足代言人。如今,刘华娜接过教鞭,成为陕西女足的主教练。两代师生,共同演绎着陕足的传承与坚守。
父女两代对足球的热爱
林沫的女儿林佶倩是西安体育学院的青年教师,同时也是陕西女足的助理教练。从林沫执教陕西女足起,绿茵场就是林佶倩的童年,她看过无数次女足训练,她从小就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她的踢球之路却一波三折。
“小时候,我爸不想让我踢足球,先送我打了四年篮球,然后又打了两年网球,可我就想踢足球。”直到初中毕业,林沫认真询问女儿对于未来的考虑,林佶倩想也没想,“我要踢球!”脱口而出,至此开始转向专业学习。
“我做这个(足球行业)我知道,女孩子踢球很辛苦,我内心是不希望她踢球,但是她喜欢,我尊重她的决定。”林沫看着女儿,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父爱如山沉稳厚重,而他能做的就是默默支持女儿。
如今训练场上即使父女相遇,招招手就各自投入工作。严谨认真的父亲,洒脱随性的女儿,这对“非典型”父女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支持彼此。
绳舞飞扬,快乐运动
文/白成昆
说起来挺不好意思的,与我一起进厂的老姐妹都干到了55岁退休,而我在48岁本命年就提前内退了。这不是因为我生性懒惰,而是内外两重因素所致,一是工厂改制,对员工的要求更高,二是我那时身体状况实在糟糕,被医院确诊为脑供血不足和心缓。
退下来后,除了两天去菜市场买一次菜,我大多数时间都留给了沙发和床,我窝在沙发上,从早上看电视,能一直看到晚上十一二点,眼皮沉得像石磨,撑也撑不开,这才回卧室睡觉。早上楼道里吵吵嚷嚷的,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我心安理得地翻过身,心想这下我终于不用劳碌了,可以多睡一会。
这种日子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身体每况愈下,到最后肩不能杠,手不能提,爬楼梯回家都得歇好几次。这样下去不行,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不用多操心,但我毕竟还不满半百,我心想着,还是要振作起来,至少不能给孩子带来大拖累。
想来想去,我想到用跳绳来锻炼身体。跳绳不挑场地,在小区楼下就能练习,而且这是“一个人的运动”,不需要去将就别人的时间。想想,我还是念中学时跳过绳,这一晃眼就几十年啦。还未等我发更多感慨,刚跳了三四下,忽然眼前一黑,差点栽跌在地。
我赶紧坐在花坛边,歇了好一阵,身体越是不配合,倔强的劲儿反而越是充足:不行,我不能这么轻易被打倒了,一定要将这项运动坚持下去。
于是,从一次只能跳三四下起步,我渐渐的能连续跳十几下、二十几下,当我在一分钟内,能连续跳一百下时,感觉自己是突破了一个小小的极限,既是一次挑战身体的小胜利,又是精神上的大激励。我还请邻居专门帮我录了个小视频,自己发在朋友圈,以纪念“跳绳过百”。
对别人来说,连跳一百下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突破。就这样,我慢慢找到了跳绳的乐趣。
跳绳时,身体往上轻盈一跃,绳子在脚底划过一道完美弧线带来一种跃跃欲飞的美好感受。手还能仔细体会繁复花样,给自己制造一点小趣味,比如设计双臂交叉跳之类难度动作。一根跳绳,就像一个战友,默契配合着你的动作,你需要它快或慢,高或矮,都由你来指挥,这真是跳绳的乐趣。当然,随着我技艺越来越娴熟,跳绳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竟然能连续跳十分钟都不中断跳绳。
到了现在,我坚持跳绳已经超过15年了,原本上三层楼都走得让人眼含泪花,现在我一口气爬七层楼都不会脸红气粗,最近刚做了一次全面体检,以前困扰我的病症,都已减轻很多,我尝到了跳绳的甜头,也希望像我一样的老年人,都能一起运动起来,大家都有个健康的好身体,安度幸福快乐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