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杖的使用有很长的历史。人们使用手杖的原因不得而知。是因为人类有曲背凹胸而害怕跌倒,才需要在走路时有额外的支撑吗?事实上,在史前时代,牧羊人和朝圣者会用一个或两个木棍,使自己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更容易。使用手杖可以减少关节负重,增加行走稳定性。手杖适合在长途跋涉,或在山路行走时使用。
越野行走的另一个前身是在夏季训练越野滑雪是使用手杖。这一做被写进了《手杖训练》这本书,并且在20世纪初就开始使用。柏林墙倒塌后,东欧和西欧的运动员发现对方都在夏季训练时使用手杖。这一做法会使越野滑雪运动员在夏季保持协调性,增强手臂和躯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芬兰越野滑雪运动员发明在夏季训练时用手杖行走和跑。从此成为越野滑雪运动员一种重要的夏季训练方法。
20世纪80年代
在芬兰大众开始尝试持杖行走。当地体育学院将持杖行走作为一种新的锻炼方法介绍给学生。持杖行走(以后被成为越野行走)作为大众运动的一种方式开始得到发展。
20世纪90年代
有关力量行走(一种不用手杖的健走。快速行走时有意识地加快手臂的摆动已增强上肢的运动)和越野行走的科研结果在美国发表。
芬兰首次对越野行走的健康益处进行科学测试。
1996
芬兰苏木拉图(芬兰大众体育和户外活动协会)、芬兰体育研究院和体育用品公司艾塞尔合作将持杖行走发展成为现代形式的越野行走。
越野行走的芬兰语是“sauvakavely”,即持杖行走。
关于越野行走的文章和手册首次出版。开始测试和研究越野行走以及开发越野行走整理概念。
1997
与芬兰苏木拉图(芬兰大众体育和户外活动协会)和芬兰体育研究院合作,艾塞尔公司创造了“越野行走”这个名字供国际使用,开发了第一副碳素纤维合成物的越野行走手杖,并开始研究如何推广越野行走运动。
越野行走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推广正式开始。
1998
苏木拉图引起对越野行走的贡献获得“年度健康行动将”。将越野行走介绍给芬兰总统艾塞尔公司和苏木拉图将越野行走推广到瑞典,挪威和丹麦。
芬兰出现关于越野行走的视频。
周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张教皇“越野行走”的照片。
1999
越野行走在瑞士,德国和奥地利得到推广。
2000
越野行走国际联合会在芬兰成立,以促进此项运动在全球的推广和教学。
2001
艾塞尔公司的越野行走概念进入冬季国际体育器材和服装贸易展全新品牌比赛的决赛。
德国和奥地利成为首先加入国际越野行走联合会的国家。
越野行走国际联合会与艾塞尔公司合作制作了第一个国际越野行走视频。
首届越野行走国际联合会会议在芬兰体育研究院举办。
从问答中看越野行走的使用价值
提问:为什么越野行走不能用一只手杖
答:使用双杖是越野行走独具的特性,能使全身90%的肌肉参与运动并具备独特的防护功能。一支手杖能只能起到拐棍的作用。
其实,越野行走手杖不仅具备拐棍的防护功能,效果还更好。一是双杖提高了行走的安全性。二是使人的上肢也得到锻炼。三是能够培养协调能力和延长锻炼时间。四是避免了单拐长期使用,一旦离了拐棍,身体重心会习惯性偏向一侧,站立不稳的毛病。因此,越野行走手杖也成为腿脚不好,但可以行走的病人们康复锻炼的好器械。培训时,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手杖的支撑点,放在身前是拐棍,放在身后是健身”。
提问:登山杖与越野行走手杖有什么区别?
答:这是一个会被经常问到的问题。说到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区别:登山杖的功能是登山。越野行走手杖既要适合登山也要适合行走,还可以做操,独具健身和防护的双重功能。
2设计的区别:越野行走手杖对杆体形状、手柄、腕带橡胶头等都做了新的设计,其目的就是要完成越野行走的技术动作,达到好的健身效果。登山杖的设计无法完成越野行走的技术动作,甚至会造成关节损害,因此也谈不到预期的健身效果了。
3杆体材质的不同:登山杖杆体多为铝合金,而越野行走手杖是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合成物制成的。就像撑杆跳高的杆体:轻、有弹性、并具有足够的支撑力。这种材料除了轻便、易于操控以外,更主要的优势是可以减震,保护腕关节。登山杖低档次的铝制杆体不够结实,高档次的铝制杆体结实,但过于笨重,不易操控;最不可取的是没有弹性,无法吸收杆体退地带来的震动。即便换上越野行走仗的腕带和防滑减震橡胶头,也无济于事,对手腕的伤害仍在不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4:关于登山杖的减震弹簧:有的登山杖在干体重装有一节弹簧,下山时可起到“减震”作用,但在上山需要“借力”时,却产生“泄力”的作用,因此上山时,往往关掉减震装置。越野行走需要借助向后退手杖的力量前行,弹簧的“泄力”作用显然不合适。
提问:为什么绑沙袋健走的方式无法代替越野行走?
答:有人问我,你使用两只手杖,不就是为了增加运动强度吗?我身上绑上沙袋,一样增加强度。没错,年轻人可以这样锻炼,但对中老年人不合适。中老年人的锻炼应避免关节受力过大,避免关节软骨的过度磨损。绑上沙袋,相当于增加了体重,运动强度是可以增加,但对关节的保护就没有了,甚至还会加速关节磨损。而手杖的发力是向下的,增加了身体的支撑点,减轻了退的压力。
提问:为什么年轻人越野行走要加大运动强度,提高健康储备?
答:人的生理机能,大致在30至35岁时,会达到一生的最佳状态,即一生的峰值。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肺、骨骼。肌肉,会以每年0.5~1.5%的速度衰退。(见左表)因此,30~35岁以下年轻人的体育锻炼就非常重要。适度、合理的锻炼,会拔高你生理机能的峰值。例如,经过锻炼,你的生理机能若提高20%,那么,你后半生的健康储备就增加了20%。年轻人的锻炼,运动强度要较大,运动时间较长,以刺激心、肺、骨骼、肌肉的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多做持仗跑步、持仗登山时非常必要的,手杖俯卧撑、手杖后倒推起、跨步跑等力量练习也很好。
提问:为什么中老年朋友锻炼要“有限的膝盖省着用”?
答:一个人的骨密度、骨质在35岁左右达到最高值,医学上称为骨峰值。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就处在一个维持和逐步丢失的过程中。简单说,就是骨头磨损了,就再也长不起来,损伤过大,就只有更换人工关节一条出路了。因此,有限的关节必须省着用。
没有省着用的表现有哪些呢?
过度使用:例如长期的不适当的跑步、爬山、跳跃等,使关节软骨磨损乃至完全磨掉。此外,肥胖,体重过大,也会造成上述结果。
保养不够:加强保养,就要适度地运动。其一,可以增加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力量,加强关节的稳固性,从而减少软骨的磨损;其二,进行有撞击性。就是既不要过度(避免软骨过快磨损),还要对骨骼有一定的机械性撞击作用(增强软骨的营养)的运动。
要知道,膝关节软骨几乎没有血管,浸泡在关节液中,因此营养的来源绝大部分从关节液中得到。软骨象一块浸满水的“硬海绵”。给它适度的压力,“海绵”里的水被挤了出来;压力消失,“海绵”就把关节液吸了回去,这样,就进行了营养交换。
若没有这种适度的压力,软骨的营养就差,衰老就快。如果压力过大,把“海绵”挤破了,那就是过度使用。
总之,进行“有撞击性的运动”,同时又控制在不要过度使用的程度,是运动中“有限的关节省着用”的好方法。
提问:为什么老人锻炼,不能逞强?
答:不能逞能有两个含义。一是不要同别人比,不要去争什么第一第二。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别人可以做的,你未必也可以做,拿自己的健康冒险,不值。二是不能同自己比。不要以为自己以前可以登上的山,以前可以完成的运动量,现在也可以去完成。年纪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消退,这是退行性的变化,可思想往往停留在以前的状态,没有意识到身体素质和技能已经发生的退变,或是想到了,还不服软,结果是非要等到出现了运动损伤才后悔。因此,老年人锻炼,不管以前是多么强健,一旦感到些许不适,一定要停下来休息,千万不能逞能,安全第一。即便是参加比赛,也是为了增加身体锻炼的乐趣,身体第一、比赛第二,这个原则不能变。
按书本上说,老人锻炼有三个大原则:循序渐进、经常性和个别对待。我这个“不能逞强”,算是第四条原则吧。这个原则,屡屡提示,却屡屡有人违反,老年朋友们,千万注意哟!
提问:什么样的人可以进行越野行走锻炼?
答:越野行走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提高运动强度,也可以降低运动强度:不同的行走姿势,起到不同的健身效果。手杖斜着向后推,大步流星的走,可以提高运动强度,这叫“健步走”,对体能较好的人群合适;手杖逐渐直立起来推地,直立角度越大,对减轻膝关节的作用越大,步幅稍小,步频稍慢,这叫“休闲走”,或“康复走”,适合年纪大,体能较差或关节有病的人群。
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患有腰椎及下肢关节病的人群,只要医生说可以进行行走锻炼,且上肢也可以持仗行走的人,都可以进行越野行走,只要注意,锻炼循序渐进。
提问:为什么越野行走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效果明显?
答:越野行走降“三高症”的效果明显,有如下几个原因“
提问为什么越野行走减腰围、瘦身效果好?
答:腰围指标比体重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男士腰围不应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不应超过80厘米。若超过说明内脏脂肪过多,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越野行走减腰围的效果好,其中一个不可缺的原因,就是越野行走的技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