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二届老体
理论研讨会论文
坚持“五让五常”促进老人身心健康
宝鸡市老年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陶振海
宝鸡市渭滨区老年学学会副会长 彭 涛
在人类进入长寿时代的今天,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主要课题。
“健康”与“长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健康”是“长寿”的基础和前提,“长寿”是“健康”的延续和体现。只有健康而不长寿,人生苦短;只有长寿而无健康,或者也是煎熬。因此健康的长寿,才是人们理想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追求。
关于什么是健康,上个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卫生大宪章》中明确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度的过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到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重新完善了健康的概念,给健康定义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算完全健康”。躯体健康,就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就是人格完整,情绪稳定,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积极进取的事业心。社会适应,就是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道德健康,就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能够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愿为人类的幸福做贡献。从这些对健康的认识和定义中可以看出,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躯体的健康,而更重要的是指心理的、道德的、精神的健康。
怎么才能做到健康长寿呢?我们从大量的社会实践调研和古今中外之健康长寿的养生经验中得出一条结论,人,特别是老年人要做到健康长寿就应做到“五让五常“。
一、让生命在运动中常活。“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说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各种微生物的侵蚀。人也一样,只有坚持经常的运动和适度的锻炼,就会保持生机和活力。那些饱食终日,懒于运动,不坚持经常锻炼的人,就必然体态臃肿,精神萎靡,未老先衰。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以及农村的长寿老年人多于城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常参加劳动,使肌体得到了锻炼,心理得到了调节。我们认识的几个老年朋友经常坚持锻炼,身子骨儿硬朗,年龄都在80岁以上就说明了这一点。有一个老年朋友年龄已经82岁了,鹤发童颜,腿脚灵活,身板笔直,问起原因来,他笑着说:退休后跳了20多年交谊舞,天天坚持,心情好,吃饭香,睡得稳;有一个女同志已经70岁,明目皓齿,脸色红润,风韵不减当年,交谈得知,她10多年来和姐妹们一起排节目,唱歌曲、跳舞、走模特,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也是经常锻炼的结果。渭滨区级机关老年体协有几个80多岁的离、退休老干部,对老年体协组织的多项活动和老年人运动会都积极参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好,爱锻炼、多运动,让其他年龄较轻的退休干部羡慕不已,连连称赞。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提出的健康新准则中就有一项是:“体育锻炼,促进健康”。可见经常坚持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从名人显贵到平民百姓的健康长寿,都是在长期的、适应的运动中铸就了生命的活力,攀上了长寿的高峰。
二、让智慧之树常青。智者,就是指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的聪明人。这些人知书达理,对问题想得开,对目标看得远,说话掌握分寸,做事留有余地。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同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因一时挫折而一蹶不振,不因一己私利而斤斤计较,荣辱与共,宠辱不惊,用一分为二的、辩证的哲学眼光看待事业,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一心一意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用在为社会多做贡献,为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中,把自己的生命融到工作当中。著名历史学家冯友兰先生从85岁到95岁的10年时间里,重新写了七本书,共有200多万字,第七卷是他去世前三个月完成的,完成后他才放心了,如果没有完成,他仍然还会挺着。毛泽东同志自小就大智大勇,1910年,在东山小学读书时就挥笔写下了《咏蛙》这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抒发了热爱生活,傲视天下的革命情怀;两年后,到长沙继续求学,临走前他抄了一首诗放在父亲常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了志在四方,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临逝世前三小时仍坚持看书学习,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三、让仁爱之心常存。仁者,就是指有仁爱、仁慈、仁厚、仁义之心的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仁慈宽厚,待人心平气和,处事豁达大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愉悦的精神状态,受到挫折不气馁,遇到困难不畏惧,从容应对,积极化解。对生活,知足常乐;对名利,看得淡薄;对物欲,不妄追求;对恩怨,不愿计较。他们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善于处理邻里、同事、同学、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有长者的风范。张岱年先生活到了95岁,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一直很达观。他之所以健康长寿,一个是先天的遗传,一个是后天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态很好,包括如何去对待挫折,如何去面对世界,如何看待成功等等,都会对生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张岱年先生长寿的秘诀简单来说就是六个字:“坦荡荡,看得开。”由于他对任何事情都“看得开”,因而心中没有“垒块”,如果经常郁闷不乐,肯定会影响健康,更谈不上长寿。我们党和国家第二代著名领导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一生经历可以说是坎坷不平,“三起三落”并没有挫伤他的革命志气,而且活到了93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心态好,仁慈宽厚,不计较个人的宠辱得失,体现了“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一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政治情怀,如果像周瑜那样心胸狭窄,早被诸葛亮给活活的气死了。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初以后,就不能公开讲话,也不能发表文章,拮据了几十年仍然长寿,就在于他深谙养生之道。他一生写了三幅座右铭。其中第一幅就是“情贵淡,气贵和,唯谈唯,乃是其养”,说明其素养极高。当然,有仁爱之心的人并不是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一味的做老好人,什么事都忍着、让着,而是有很强的原则性的。例如雷锋同志:“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敌人像冬天般残酷无情”的优秀品质,毛泽东同志虽然“怕血、怕女人流泪,怕踩坏门前院落里的雪”,但他“敢与天斗,敢与地斗,敢与人斗”的大无畏气概却是超人的,对敌斗争的智慧和勇气是无与伦比的。
四、让良好习惯常有。良好习惯是指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言语行动。凡是健康长寿的人,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的言语行动。我国评选出的长寿乡,长寿村以及百岁长寿老人,除了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外,在生活上都有以下五个良好的习惯:一是饮食有讲究,多吃素、少吃肉;多吃醋、少吃盐;多吃五谷杂粮,少吃单一的大米白面,一日三餐,不暴食暴饮,不嗜睡贪玩;二是坚持锻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适量的运动中求得生命的活力;三是不抽烟,不酗酒,不纵欲,无不良习惯。四是说话和气,语言文明,知荣辱,讲礼貌,既不自暴自弃,也不妄自尊大,无论在家庭、在社会、在公共场所都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作到自尊、自爱、自重,也深得家庭成员和社会人员的尊重。五是遵纪守法,不搞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时处处显示出高风亮节。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之国,人均寿命将近84岁,比我国要多出近10岁,这与他们长期坚持的健康十训有关。这十训的内容是:一、少肉多菜;二、少盐多醋;三、少糖多果;四、少食多嚼;五、少衣多浴;六、少车多步;七、少忧多眠;八、少怒多笑;九、少言多行;十、少欲多施。这十训可以说是日本人健康长寿的经验之谈,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惯。我国四川省彭山县人长寿的历史源远流长,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据该县副县长吕伟列介绍说:“在彭山县,如今长寿梦成真,全县人均寿命比解放前增长了一倍以上,每十万人中有百岁以上健在老人的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名列全国之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美,生活好,人们普遍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让思维活动常新。这里所说的“思维”就是指大脑、思想、多动脑筋。思维也是思考、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属于精神状态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思维能力如何,是衡量一个人生理和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大脑就像一台机器,是要经常运转的,不运转就会生锈。人的大脑就须经常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用大脑,不思考问题,就会变得思想麻木,反应迟钝、就容易患老年痴呆症。有人挑选了16世纪以来欧美伟大的人物数百名加以研究,发现最长寿的人是科学家、发明家,平均年龄为80岁。其中牛顿为86岁,瓦特85岁,爱迪生85岁。为什么科学发明家大多数是健康长寿呢?据有关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脑细胞越用越发达,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健壮,而且有益于健康长寿。我国古医书《内经》上说: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北大哲学只所以被称为“长寿系”,就是聚集了一大群哲学家、科学家、发明家和文化精英。而今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高科技时代,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仅凭老经验办事不行了,光凭吃老本想问题不灵了,还是要再学习、再认识、再研究,使思维得到转变,知识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创新,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形势。我们这几年在老年学学会的工作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每年之所以能写出数篇甚至十多篇老年学学术论文,被中国和陕西省老年学学会评为优秀论文,被有影响的报刊刊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在深入调研和广交老年朋友中获得了新知识、新认识,也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年轻了心态,使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从“老有所为”获得了“老有所乐。”